第252章 第二五〇章:倭国通胀
天治元年(宣和六年)末,石见银山的丰收在藤原家族的掌控下逐渐变得难以驾驭。四百万两白银自山腹中源源不断地流出,仿佛大海中的潮水,涌入倭国的各个角落。倭国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银流,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失衡与不安。
京都城内,昔日繁华的商贾街道上,奢侈品的价格飙升至离谱的高度。镜店中的水银玻璃镜成了显贵之物,深受藤原家族和贵族的追捧。这些镜子通过明海商会从海外购入,成为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然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镜子和珍宝远在天边,他们真正感受到的,却是米价暴涨,生活变得难以为继。
在城中的一个茶屋内,一位名叫村田秀二的贫农神色黯淡。他已经走遍了整个市场,却连家里一顿饭的米都买不起。他握着手中的几枚银币,哀叹道:「此些银子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想买些粗米竟然比往年翻了两倍!」旁边的茶屋老板叹息着回应:「自从银山开采,白银泛滥,物价飞涨。贵方知道吗,富商达把银子囤积在库房里,反而什么也不卖了,彼达在等着价格再涨。」
然而,村田秀二的话还未完,又听见不远处的桥头,有几位武士正激烈争吵。他们的争论不再是剑术和荣誉,而是如何通过勾结权贵,以银山的矿银为跳板迅速积累财富。武士阶层原本以忠诚和勇武为本,但此时,越来越多的人被藤原家族以银子收买,变成了行贿受贿的工具。「银子比刀锋更能让人屈膝。」这是这些日子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与此同时,京都之外的乡村与岛屿地区,情况更加严峻。在四国和九州,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物价飞涨、赋税加重,生活在边远地区的百姓不堪重负,许多人为了生存被迫加入反抗势力。藤原家族为了保持其在倭国的统治,开始加大对矿山劳动力的征召,强征的农民和奴隶被驱赶到石见银山,每日不得休息,只为了开采更多的银子。而矿工们的生活极其艰苦,许多人因为矿难、劳累过度或疾病而死去。
在倭国的海港城市如堺港,原本依靠外贸生意发家致富的商人们,此时却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倭国的货币体系因银子泛滥而遭到冲击,原有的铜钱、米价作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平衡被打破,整个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位名叫桥本健太郎的商人满面愁容,苦苦计算着他的库存。他对同行说道:「银子越来越多,货物却越来越少。仆达再这样下去,恐怕要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