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2章 魂瓶(第2页)

  林熙收回了目光,看向身旁的蒋建成,愈加古怪了不少:“你真的想知道······”

  蒋赞成点头如捣蒜,忙不赢的回答:“那是当然!我说老大,这不像你的性格啊,咋变得婆婆妈妈了?该不会是个好物价,你舍不得告诉我吧······”

  “你要是真想要,你就直接说呗,我让给你就是了,谁叫咱们是兄弟呢?可你总得让我知道,我看上的是个啥东西吧?真是没有想到啊,我阿布都也有今天,一眼就看出了个好物件,这就叫做慧眼识珠······”

  不知是否是错觉,林熙忽然觉得蒋赞成,继承了周哲的毛病,也变得喋喋不休了,而且还会自吹自擂,专给自己脸上贴金,还不见他带红脸的,真他娘的是个人才。

  最关键是,他越说越来劲了。

  既然他想知道,林熙也不藏着掖着,于是清了清嗓子,似笑非笑道:“既然你想知道,那我就告诉你吧,那个东西叫魂瓶,主要是用做陪葬的冥器,关于这东西的来历,那就要从头说起了······”

  只听林熙洋洋傻傻,说起魂瓶的来历。

  魂瓶为冥器,又称谷仓罐、堆塑罐,也称魂魄瓶,源于西汉,兴于三国,盛于宋代,衰于民国,是一种流行于南方的随葬器物,主要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内涵极为丰富,主要以民间风俗和宗教题材为主,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在陶瓷工艺上的反映。

  之所以得名,是由瓶体和肩部堆塑的人物、动物、建筑等形状,以及上部塑着的五个圆形管瓶,从而得名魂瓶。

  而关于魂瓶的出现,源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忠于殷商,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两人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魂瓶随葬的礼俗自此出现,故早期的魂瓶,实为贮粮之器。

  关于“五谷囊”,王肃《丧服要记》中,还记有一则颇具趣味的历史故事:说是春秋时期,鲁哀公为父举丧,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进五谷囊而问责于他,哀公狡辩道: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