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天籁之音(第2页)

  这首曲子悦耳空灵,平静通幽,给人以心灵透彻的感觉,却又由心泛泛,余音袅袅,却又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聆听如此天籁,即便是林熙对音律一窍不通,也不由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觉得心中空灵,却又充满了希望。

  一曲终了,林熙缓缓从那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空灵中醒悟过来,正当他想要赞叹时,本以为已经结束的琴声却陡然一变,让他再次沉浸其中。

  只听余音之余,琴声陡然高昂激烈,似有一只在生命中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毁灭的鸟,在他经历无数磨难后,终于冲破死亡的绝境,获得了新生,如火凤涅槃一般。

  直到此时,前阙和后阙才算相得益彰,没有了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才算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首曲子的前阙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可称之为“天声”;后阙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可称之为“地声”;与此同时,曲子的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美人的吟唱,也可称之为“人声”。

  因此,在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的奇妙下,这才有了林熙听到的天懒之音,说是余音绕梁毫不为过。

  在琴声歇了许久后,林熙终于从韵味中回过神来,啧啧称赞不已,他实在难以想象能弹出这曲子的人,到底经历过什么样故事。

  如果不是有着相似的遭遇,就算弹琴之人的琴技高超,也绝不会富有如此的感情,想到这里林熙竟想见见那个弹琴之人。

  而且林熙在赞叹和感慨之余,心中忽然升起了一个古怪的念头。

  上学时他总听老师评价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说他们或昏君、或庸君,整日里都沉靡音色,这才不思进取,使得国家混乱直至亡国。

  林熙记得《陋室铭》中,也说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把“丝竹之声”说成使人堕落的根本原因,在听到评价的时候他也身心不移,奇怪那些“丝竹之声”究竟有多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