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王爷那年才十四岁(第2页)
“铛铛铛……”
多尔衮将刚刚吸完的白铜烟袋锅,照着一个铜制痰盂上猛磕了几下,磕净锅中的余烬,说道:“正是如此,我军现既要内防锦州城内的祖大寿突然杀出,又要外防南朝总督猛然突击,欲图与祖大寿内外合攻,以解锦围,现有兵马大军却是不敷使用。
好在我军各处营垒经营日久,都很是坚固,且各营外遍布壕沟,既是南军猛攻,也可坚守几日,只要陛下再派一支兵马来援,我们就算不得立胜,至少也可与南军相持。”
豪格想了想,笑着点头说道:“叔王爷说的在理。既然如此,我看只能一面坚守,一面派人速回盛京,向陛下请求派兵增援。”
“这是为今最好的主意。如再有二、三万大清勇士前来增援,我军固守围锦便是无虑,甚或可击败南军。”
…………
自从向盛京发出那封军报和求援的信函后,他明白黄台极很有可能会亲自来松锦前线指挥作战,心中忽然间就生出了一股极其隐秘的烦恼。
他本来想躺下去睡上一阵,好略解疲乏,但因为那股不能对外人言的烦恼,竟睡意全无。
多尔衮独自坐在军帐中,不由回想起去年所受到的处罚,他虽然在表面上一副心悦诚服的样子,但实际在内心中还是怀着无尽的委屈。
当时,他与和硕肃亲王豪格领军马围困锦州,可锦州城守尚坚,清军既攻不进去,明军也无力出击,一时竟成了相持拖延的局面。
多尔衮经与诸王、贝勒们一番商议后,最后由他与豪格二人做主,将大军主力向后移至锦州城北三十里处,靠近义州地方驻营。
同时,又传令每一旗可派一员甲喇章京率领,从每一牛录中抽出披甲兵五人,轮番回盛京探家及制备衣甲诸物。
黄台吉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立刻派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前来松锦前线代替多尔衮。
并传上谕严厉责备他,问道:“我原命你从远处步步进逼锦州城下,挖壕将锦州死死围困。如今你们不遵守莪的命令,反而远离锦州扎营,如此明军必定会多运粮草入城,要何时方能攻取锦州?”
多尔衮当时曾请传旨的使者代他回话给黄台吉:“原驻地方,草木皆无。是臣倡议向后移营,以求有草牧马骡,有木为薪材,罪实在臣。
请陛下治罪责罚!”
黄台吉得到回话后,又派人传谕给他:“我爱你远胜其他诸子弟,赏赐也格外丰厚。而今,你竟如此违我上命,依你看,我应如何治你的罪?”
多尔衮心中惶恐,当即回奏说自己犯的乃是死罪!
黄台吉终究还是不忍,便传旨将多尔衮与豪格由亲王降为郡王,并罚了他们各一万两的银子,还夺多尔衮所在正白旗两牛录的人。
多尔衮今晚回想起这件事来,心中还感到十分的害怕。
他不免猜想:今日一战,便折损两员固山额真,更是伤亡近万披甲兵,虽然杀死了南朝总兵大将杨国柱,但如此损兵折将,又不知会受到何种惩罚!
不由越想越是心惊不易。
…………
“朝鲜进贡的那种甜酒还有么?”
老包衣罗托听到多尔衮要酒喝,忙在旁边陪着小心回道:“王爷,您忘了?再过几天就是大妃的忌日。虽说已过去满十五年啦,可是每逢这前后几日,您总是唇不沾酒的。”
多尔衮闻言心中一动,说道:“这几天军事繁杂,你不提起,我倒真的忘了。不要拿酒啦,罗托!”
罗托见多尔衮的脸色有些阴沉,忙小心劝解道:“王爷那时才十四岁,这十五年为咱们大清国立了许多汗马功劳。大福晋在天上一定会十分高兴,不枉她殉葬尽节。
王爷,这岁月过的可真快啊!”
多尔衮心情略显低落,道:“罗托,你还不算老,怎变得像老人一样啰嗦!”
罗托见状也不敢再说话,忙转身退出去催催饭菜,毡帐里只剩下等待饭菜上来的多尔衮。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作为奴酋黄台吉的异母弟,老奴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二字,今年也才二十九岁而已,他与吴三桂同岁,比张诚也只大了四岁。
多尔衮为人机警果断,敢于任事,少年时便随在奴酋黄台吉身边出征,先后参与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朝鲜,更多次入寇大明内地,很善于用兵,深得黄台吉喜爱。
崇祯元年,多尔衮随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时年才只有十七岁的多尔衮,在战争中立了大功,显露了他智勇兼备的非凡才能,奴酋黄台吉赐给他一个褒美的称号墨尔根代青,连封爵一起就称做墨尔根代青贝勒,后来晋位王爵,人们也称他为墨尔根王。
崇祯十一年,他就曾与贝勒岳托率领清军虏骑越墙子岭、青山口边墙,深入大明畿辅,在巨鹿与明军大战,杀死宣大总督卢象升与参将张岩,击溃宣府杨国柱、山西虎大威部明军,进而袭破济南,俘虏大明宗室德王。
而崇祯十二年春,他与岳托率领饱掠的清军经大明畿北,准备由青山口出退出长城时,连连遭遇大明军队的袭击,损失颇重,更是被无名小将张诚连斩玛瞻和岳托。
想到张诚,他不由忆起崇祯十一年,在南朝定州城下被那小贼射了一箭之事,依稀记得当时他才领千余兵马,而今却已是南朝的副总兵,麾下骑兵也似乎更为精强。
“看来此子不容小觑,确要多加留心,寻隙早些铲除,免得将来成了大清国的祸害!”
此刻,多尔衮才参加完军议,他对于今日的战果很不满意,虽然明军凭借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又兼有火炮之利,但如此的战损确实难以接受。
即使阵前斩杀南朝宣府总兵大将杨国柱,可己方也阵亡了两名固山额真,更有近万披甲军士的伤亡。
如此战事,只要再来一场,自己也只得退守义州,那时,围锦之计也将彻底失败,远在盛京的大皇帝会如何处置自己?
…………
多尔衮就是这么一個人,他暗藏有极大的野心,远非奴贼中其他诸王贝勒们可比。
他对于奴酋黄台吉很是顺从,黄台极的手段他是知晓的,内心中既恐惧、又忠诚,确实是真心实意的辅佐着这位兄长,为大清国开疆扩土。
在他二十二岁那年,黄台吉曾问计于众大臣:“现我国又想征服朝鲜,又想征服明国,又想平定察哈尔,三件大事,你们看该先做哪一件?”
多尔衮毫不犹豫地就回答道:“憨王,依我看来,当先征服明国为是。我等迟早要追随憨王进兵关内,恢复大金朝荣光,此乃根本大计。”
黄台吉笑着问他道:“如何才能征服明国?”
他胸有成竹地回道:“首先应整顿兵马,赶在谷子熟的时刻,绕道进袭明国京师,围其城,而截击其援兵,残毁其各处屯堡,劫掠其子民、财帛、粮谷。
如此,就是不能立时攻取明国天下,也可大耗其国力,以强我之实力,为将来一举攻取明国天下,恢复大金国的往日荣光。”
多尔衮的建言,得到了黄台吉的赏识与采纳,此后,便多次绕路袭击大明内地各处,每每掠夺大量丁口与粮谷、财帛,进而增强了清国的实力。
就如这一次,他奉命主持松锦间的战事大局,便想要凭一己之力击溃洪承畴的援锦之师,夺取辽东战略要地,为突破山海关防线,进取中原扫清障碍。
倘若由他一手指挥人马,建立下这一不朽的功勋,那在大清国朝内将威望大涨,或许还有机会……
可现实的残酷,却无情地击碎了他的梦想,他完全未曾想到大明竟调集近二十万大军援锦,更未曾料到洪承畴一到松山,便会发动如此规模的攻击。
现在,也只能等待盛京城中奴酋黄台极的决策,如果只是派兵增援,他多尔衮还有机会建功立勋,若黄台极亲来的话,他也就只能做陪衬了!
…………
今日,在西石门与明军厮杀大半日,又在锦州城南击退了祖大寿所部兵马,紧接着撤兵后就是军议,他确也感到困乏。
刚才在军议之时,提到了今日的战损,满蒙八旗、汉军、外藩蒙古、天佑军、天助军、朝鲜军各将都有些低沉,再无前时那种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