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交割完成(第3页)
载沣仔细地翻阅着账单和回执,确认无误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接过穆勒递来的钢笔,在回执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穆勒也在一旁进行了签字确认,整个结算过程顺利完成。
随后,载沣起身,带着管家和一众护卫离开了德华银行。
他的步伐沉稳,神色泰然,仿佛对此次汇款之事十分满意。
管家和护卫们紧随其后,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了银行,坐上马车朝着醇亲王府的方向走去。
在穆勒的办公室里,他看着载沣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神色。
他知道,银行刚刚存进了这么大一笔业务,这对于德华银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业绩提升。
穆勒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认真思考着后续的事宜。
他意识到,这些前清的皇室王爷在当前的社会局势下,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德国公使馆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前清皇室的动向,尤其是关于皇上的节日等方面的信息。
“看来得和德国公使馆打声招呼了,关于前清的这些王爷皇室还是要密切来往。”
穆勒自言自语道,“退位的皇上皇太后一应节日德国方面都该关注,照惠一番,指不定日后有什么作用。”
他拿起钢笔,在信纸上快速地书写着,准备向德国公使馆汇报此次与醇亲王载沣的业务往来情况。
并就后续如何与这些皇室成员保持良好关系提出自己的建议。
写完后,他将信封装入信封,准备第二天一早便派人送往德国公使馆。
穆勒走到窗前,望着载沣离去的方向,心中暗自盘算着。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每一个决策和举动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和变化。
穆勒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与醇亲王的合作,在未来的商业和政治舞台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苏州荣氏老宅的庭院中灯火辉煌,给这座古朴的宅院增添了一抹亮色。
荣氏兄弟——荣宗敬和荣德生乘坐的马车缓缓驶入大门。
他们一下车,脸上便洋溢着轻松和愉悦,一扫之前等待汇款时的焦虑与疲惫。
荣氏家族的长辈和仆人们早已在庭院中迎候。
看到兄弟二人归来,众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荣宗敬和荣德生微笑着向长辈们点头示意,然后招呼着家人准备晚宴,准备与家人一同分享这个好消息。
晚宴过后,荣宗敬和荣德生回到书房。
书房内布置得古朴典雅,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和文件。
他们走到书桌前,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份新拟就的合同。
这份合同是与醇亲王载沣签订的入股合同,上面详细记录着载沣以 10 万两白银入股的条款。
如今,随着 40 万两白银的汇入,这份合同终于完成了。
荣宗敬拿起笔,蘸了蘸墨,在合同上仔细地写下了入股款项交割单。
他字迹工整,每一笔都透着认真和严谨。
写完后,他拿起印章,在交割单上重重地按下了自己的印章。
随后,他将笔递给荣德生。荣德生接过笔,同样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并按下印章。
两人相视一笑,这份交割单意味着醇亲王载沣入股荣氏兄弟实业正式完成,荣氏产业的版图将因此进一步扩大。
荣宗敬看着交割单和之前收到的收款确认单,陷入了沉思。
他思考着以何种方法将这份重要的文件交付给北京醇亲王载沣。
毕竟,载沣身份尊贵,这文件关乎双方的合作和情谊,必须慎重对待。
荣德生似乎看出了荣宗敬的忧虑,他微笑着说道:“二哥,先别忙。咱们可以先发个电报去问问,看看醇亲王那边有什么指示。”
“现在 50 万两白银已经到账,咱们兄弟二人正该大施拳脚,好好规划一番。”
荣宗敬微微点头,认可了荣德生的建议。
他沉思片刻后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我们确实应该先与醇亲王沟通一番。”
“而且,既然资金已经到位,我们也不能浪费时间,要尽快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兄弟二人围坐在书桌前,开始讨论起未来的规划。
他们从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技术,到拓展市场渠道、研发新产品,一一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眼神中都透露出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了,要做出一番大事业。”荣宗敬坚定地说道。
荣德生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我们要利用好这笔资金,让荣氏的产业更上一层楼。”
两人越聊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荣氏产业的辉煌未来。书房里的气氛热烈而充满希望,他们知道,一个属于荣氏家族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注:根据历史资料,1912年正值民国初期,白银与银元的兑换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区差异、银元成色及市场供需等要求。
1. 银两与银元的基本兑换关系
- 在清末至民国初期,银两作为称量货币,与银元(如“袁大头”)的兑换主要基于白银的纯含量。一枚标准“袁大头”(1914年后广泛流通)含纯银约23.9475克,而上海“规元”每两含纯银约33.5989克。
-理论兑换率:按含银量计算,1两规元银约等于1.4枚银元(33.5989克 ÷ 23.9475克 ≈ 1.4)。
2. 1912年的实际市场情况
1912年时,“袁大头”尚未大规模流通,市场上银元种类混杂(如“龙洋”、墨西哥“鹰洋”等),成色参差不齐,兑换率可能低于理论值。
- 根据当时的“洋厘”行市(银元以银两计价的市场汇率),1两白银的兑换率大致在1.2至1.4银元之间波动,具体取决于地区供需。
3. 50万两白银兑换银元的计算
- 若以1两白银兑换1.2银元的保守估算,50万两白银可兑换 60万银元。
- 若按理论含银量(1两=1.4银元),则兑换为 70万银元。
- 实际兑换可能介于两者之间,具体需参考当时地方市场的“洋厘”价格。
综合来看,1912年50万两白银兑换银元约为60万至70万银元,实际数值需结合具体地区和市场条件调整。若需更精确的换算,需查阅当时的“洋厘”行市记录或地方金融档案。
因数额差别较大,大宗货款仍以银两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