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选择(第2页)
- 美国花旗银行:独辟蹊径引入美元体系与双重认证(印鉴+留声机),将资产锚定美国法律与黄金储备,看似更“现代”与严密,却带着美式霸权的生硬(如提及《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仿佛要用美元符号消解皇室的尊严。
-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依托殖民地网络(越南分行、印度洋航线),提供汇兑便利,却沾染着鸦片贸易的腐朽气息,其“安全”建立在法属殖民地贸易的庇护下,暗合法国在远东的扩张野心。
- 瑞士银行:被各家银行共同解构的“中立神话”,实则是金融中立背后的利益摇摆——既做军火交易,又冻结账户,所谓“保密法”不过是权贵的遮羞布,其存在本身便是列强博弈的灰色地带。
但幸好瑞士银行虽为各国银行所抵制,但也承认其中立地位,并不能依照每一个国家的实力对其施压。
这应该是西洋各个国家对于瑞士的妥协与默认状态,谁都没有去打破这一平衡。
醇亲王载沣面带犹豫,不停思索着瑞士银行。
就是要存于这瑞士银行,却是最大的不方便。既没有在中华民国境内设有分行,若要办理需找西方银行进行代理持有。
这便是最大的不稳定。
想到在拜访西方各国银行经理时,提出怎么看待瑞士银行的看法。
在德华银行的穹顶下,穆勒的八字胡随着冷笑抖动:“瑞士人?他们的中立不过是块精致的手表——”
穆勒指尖敲了敲契约上的《辛丑条约》附件,“1902年贵国向瑞士借款修筑铁路时,他们可是收了30%的担保费。”
去年奥匈帝国向苏黎世银行购买军火,那些号称‘中立’的金库里,不也堆满了来自东方大清的鎏金佛像等一系列黄金珠宝?”
“亲王该明白,中立国的保险箱,向来只对金子保持忠诚。”
汇丰银行的麦加利经理抽着雪茄烟,散发出的目光比北戴河的冰水更冷。
“1815年的《维也纳公约》确实承认瑞士永久中立,但别忘了。”
“王爷您想把资产托付给一群连法语和德语都分不清楚的山民?”
麦加利伸手指向窗外飘扬的米字旗,“不如相信我们大英帝国的舰队,至少我们的‘中立’,建立在皇家海军的炮口上。”
在渣打银行的地下保险库里,印度经理的英语混着香料味的口音说道,“瑞士的银行保密法?那是给洗钱的犹太商人和逃税的意大利贵族准备的。”
印度经理掀开保险箱暗格,露出一张瑞士银行出具的收据副本,“王爷您看这行小字——‘战争状态下,账户资产可应交战国要求冻结’。”
“1904年日俄战争,瑞士伯尔尼银行冻结了所有俄国皇室账户,直到尼古拉二世送来西伯利亚的金矿地契。”
他压低声音,“王爷若要存在瑞士相关银行,得用匿名信托,再买通三个以上的瑞士银行董事——但那些老头子,可比袁世凯的姨太太还难伺候。”
在东方汇理银行中,法国人杜博斯拿着玻璃酒杯重重磕在贸易海图上。
“瑞士?他们的中立是写在巧克力包装纸上的童话。”
载沣能很明确的从对方的话语中了解到对瑞士银行的不屑。
在花旗银行的摩根斯顿把玩着微型留声机蜡筒,美式英语带着不容置疑的生硬。
“瑞士的中立?1907年海牙和会,他们连‘禁止毒气’条款都没签。”
花旗银行经理摩根斯顿推过一份美国金融报纸,“威尔逊总统说过,瑞士银行是欧洲的‘金融走私犯’。不过——”
摩根斯顿话锋一转,嘴角勾起半笑,带着一脸的玩味。
“如果王爷通过我们在纽约的分行进行中转,用瑞士银行的编号账户,再加上美元资产做抵押,或许能糊弄过那些山头上的银行家。”
“但记住,”摩根斯顿摸了摸自己的太阳穴,“这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金库,只有万无一失的权衡。”
载沣回想着各家经理关于瑞士的评价。
德国人说瑞士背叛中立,英国人说瑞士唯利是图,法国人揭露瑞士的军火交易,美国人则暗示瑞士不过是金融游戏的棋子。
这些互相矛盾的答案,反而让载沣清醒:所谓“中立”,从来都是强者的盾牌,弱者的幻梦。
瑞士的中立是商业噱头,是法律漏洞,是列强默许的灰色地带。
没有哪个国家的银行能真正“不受干扰”,就像没有哪片土地能避开时代的车轮。
他唯有将资产分散在不同颜色的国旗之下,用各国的利益矛盾作壁垒,用洋人之间的猜忌当锁钥——哪怕这意味着皇室的家底,终将变成列强账本上的一串数字,在中立与非中立的谎言间,勉强维持着最后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