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劝谏(第2页)
袁世凯恭敬地行了大礼,缓缓开口:“皇太后,如今这天下的局势已然明朗,革命党势如破竹,各地纷纷响应共和。若再顽抗,恐生灵涂炭,大清江山也将岌岌可危啊。” 袁世凯微微抬头,目光诚恳地望向隆裕太后,太后我北洋军虽能勉强抵挡,但眼下前线军士将皆赞同共和,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此长久下去,国家必陷入生灵涂炭的境地啊。”袁世凯跪地,声音略带哽咽,仿佛真的为大清的命运痛心疾首。隆裕皇太后坐在御座上,面色憔悴,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无奈。隆裕太后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泛起泪光的说: “袁爱卿,你乃我大清股肱之臣,如今这局面,你可有良策救我大清于水火?”“袁爱卿,难道真要我大清就此……”。
袁世凯见状,连忙说道:“太后切莫悲伤,臣日夜忧心,苦思良策,如今倒是有个想法,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都到了这个时候,你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尽管道来。”隆裕太后急切地说道。
“依臣之见,如今全国人民心思大多倾向共和,南方各省早已率先倡议,北方诸将也纷纷附和。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天命不可违啊。”袁世凯缓缓说道,“太后您仁慈善良,心怀天下百姓,若是为了我大清一姓之尊荣,而不顾天下苍生的死活,继续与民军对抗,恐怕这战火会愈烧愈烈,到时候生灵涂炭不说,我大清的宗室皇族,也可能……”袁世凯故意停顿了一下,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言下之意已经很明显。
隆裕太后听到这话,脸色瞬间变得煞白,身体也微微颤抖起来:“你是说,若不同意共和,我大清宗室会有灭顶之灾?”
袁世凯重重地点了点头:“太后,法兰西革命的事情想必您也有所耳闻。那时的法国王室,因为不肯顺应民意,最终落得个怎样的下场,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啊。臣实在不忍心看到我大清也重蹈覆辙,让太后和皇上陷入危险之中。”
隆裕太后想到法兰西王室的悲惨结局,不禁打了个寒颤,泪水夺眶而出:“哀家苦心孤诣,一心想要保住我大清的江山社稷,没想到最终还是走到了这一步。难道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太后,如今唯有顺应民意,宣布退位,实行共和立宪,方能保住我大清皇室的尊严和安全。”袁世凯接着说道,“革命党方面已经提出了优待条件,只要皇上退位,他们答应会善待皇室,保证太后和皇上的衣食无忧,让您和皇上能够安享富贵,长受国民的优礼。”
“这……”隆裕太后犹豫不决,心中满是痛苦和挣扎。她想到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要在自己手中断送,实在是心有不甘。可一想到如果继续抵抗,可能会带来的可怕后果,又感到无比恐惧。
肃亲王善耆立刻上前,怒目而视:“袁世凯,你这是何意?非要逼我大清退位不成?我等宗室绝不答应!”其他王公也随声附和,大殿内顿时一片嘈杂。
袁世凯当即叩首在地,沉吟片刻后说道:“太后,依臣之见,顺应时势,逊位让贤,或许还能为皇室保留一丝体面。”此言一出,殿内一片哗然,守旧的王公大臣们纷纷怒目而视,有人甚至当场跳出来指责袁世凯:“你这是何意?莫非要做那叛主求荣的逆臣贼子!”“太后,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袁世凯见隆裕太后仍在犹豫,继续劝说道,“若是错过了这个时机,等到民军兵临城下,恐怕一切都来不及了。到时候,不仅大清的江山社稷不保,太后和皇上的安危也难以保证啊。”
袁世凯不慌不忙,缓缓起身,从怀中掏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退位优待条件,呈了上去:“诸位莫要激动,请听我一言。这是我与南方革命党多次周旋争取来的,只要清帝退位,皇室不仅可保留尊号,每年还能获得叁百万两白银的经费,足以保障皇室上下的衣食无忧。此外,皇室仍可暂居紫禁城,日后再移往颐和园,宗庙陵寝也会由民国派兵妥善保护。”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接着道:“如此一来,既能避免百姓遭受战火荼毒,又能保我皇室尊严,实乃当下最好的出路。我袁世凯深受大清皇恩,怎会做出背叛之事?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清皇室和天下百姓着想啊!”又对着上首说道:“皇太后,这是南方革命党给出的优待条件。清帝退位后,仍可保留尊号,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皇室财产也将得到保护。这已然是最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