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实业投资商议(第2页)
言毕,载沣保持着躬身的姿势,静候指示,身姿虽恭顺,脊背却挺得笔直,透着一股坚毅与担当 。
隆裕皇太后微微抬手,示意身旁的宫女接过木匣,宫女小心翼翼地将其放置在一旁的矮几上,轻轻打开匣盖。
隆裕皇太后探身向前,拿起一份资料,缓缓展开,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眉头微微皱起,神色间透着几分凝重。
凌霄(溥仪)也凑过去,伸手拿起一份奏折,小脸紧绷,努力看着上面的资料详情,尽管凌霄这个时代的商业环境感到陌生,但也努力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感受着外面世界的变化。
凌霄(溥仪)知道为以后做打算,现在就必须投资实业,发展商业经济,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不能依靠民国政府的资金拨款。
看完几页后,隆裕皇太后抬起头,看向醇亲王载沣,声音轻柔却又带着几分威严:“醇亲王,你此次南下,所见所闻颇多,依你之见,我大清皇室若要效仿这些新兴实业,当真可行否?”
溥仪也跟着抬起头,睁着大眼睛,神情认真地看着载沣,脆生生地问道:“醇亲王,这些实业资料属实吗?”
溥仪的目光紧紧锁住手中那份关于上海工厂发展的资料,随着一行行文字映入眼帘,溥仪的眼睛越睁越大,满是惊叹与难以置信。
资料里详细描绘着上海林立的工厂,高耸的烟囱日夜喷吐着烟雾,那是工业蓬勃发展的象征。
归纳说明了光上海周边地区,工厂便有数十座之多,是表明了上海的金融商业经济发展的繁荣。
凌霄(溥仪)从前世学习来看,只以为上海金融经济发达,却不想现实实业工厂是如此强劲。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无数工人有序作业,先进的纺织机器飞速运转,产出的布料不仅品质优良,数量更是惊人。
上海街头车水马龙,店铺鳞次栉比,往来的商人们操着各地口音,手中挥舞着订单,脸上洋溢着对财富的渴望与自信。
码头上堆满了待运的货物,一艘艘商船扬帆起航,驶向远方的港口,将中国的商品送往西方各国。
溥仪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前一世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内容,这眼前的资料竟与记忆中的历史不谋而合。
前一世的凌霄(溥仪)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没想到如今竟能亲眼见证这一变革在中国大地上的萌芽。
凌霄(溥仪)激动得小手微微颤抖,心中暗自思忖,若皇室此时加大资金投入实业,凭借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市场,所获取的利润必将超乎想象。
这不仅能充实皇室私产,还能增强此时的民国国力,让民国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站稳脚跟,或许还能改写历史的走向,不再重蹈覆辙。
溥仪沉浸在对上海工厂发展资料的遐想中,脑海里满是那一片繁荣实业景象,越想越觉得机不可失。
如今这情形,决然是支持创办实业的绝佳时机,一旦成功,皇室财政收入必定大幅增加 。
凌霄(溥仪)不禁回想起前世在历史记载中看到的皇室惨状,民国政府后期,皇室的日子过得无比艰难。
承诺的皇室经费被久久拖欠,迟迟得不到批复,内务府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入不敷出。
御膳房在宫外为皇室采买的食材,由酒楼供应皇室伙食,那些伙食款项一拖再拖,催讨多次也无济于事。
最后御膳房常常因缺乏食材而难以正常运转,皇室饮食质量大受影响。
皇宫里有些地方出现损坏需要工程补救,可工程款却一直拿不到,修缮工作被迫搁置,宫殿在风雨侵蚀下愈发破旧。
就连太医院为皇室准备药材的款项也被拖欠,导致药材储备不足,一旦有皇室成员生病,用药都成了难题。
种种困境,让皇室威严扫地,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凌霄(溥仪)攥紧了拳头,眼中满是坚定的光芒,暗暗发誓,绝不能让那样的局面再次发生。
当下唯有大力支持创办实业,才是改变皇室命运、稳固皇室根基的关键所在。
载沣听闻,上前一步,身姿笔挺,神色间满是热忱与坚定。
醇亲王载沣微微欠身,目光诚挚地看向隆裕皇太后与皇上,朗声道:“皇太后,皇上,臣此次南下,亲眼目睹新兴实业之蓬勃,实乃我大清振兴之契机,万分可行!”
说到此处,载沣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意,继续道:“在上海时,臣有幸结识荣氏兄弟,他们在实业经营上极富远见与才干。经多日详谈,已与他们谈拢合作协议。臣深知此事重大,已将合作详情写入奏折,而合作的合同就置于这木匣之中,还请皇太后与皇上细细阅览。”
言罢,载沣再次躬身,伸手示意宫女将木匣里的合同取出呈给隆裕皇太后,眼中满是期待,期盼着皇室同荣氏兄弟这一合作,为皇室开启全新的发展。
隆裕皇太后轻轻抬手,示意宫女退下,而后亲自探身,缓缓从木匣内部取出那份合同。
隆裕皇太后的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仿佛在感受这薄薄纸张背后蕴藏的巨大力量。
紧接着,隆裕皇太后又拿起关于荣氏兄弟振新纱厂与面粉厂的资料,展开时动作极为缓慢,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凌霄(溥仪)主动将脑袋凑过去,看着这合同,看着竟是与上海的荣氏兄弟进行合作,凌霄心里顿时像炸开了花一般高兴。
凌霄对于荣氏兄弟,可以说是非常熟悉。
前一世便知道上海荣氏兄弟,在民国时期建立了十分庞大的商业帝国,人称面粉大王。到了新中国现代,上海地区的荣氏家族影响力也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