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黄泉考场(七)(第2页)

 腐朽的清朝灭亡后,曾于京师见过陈独秀携《新青年》入京,亦见过李大钊宣讲马克思主义,更见学生血书“还我青岛”,方知旧官僚体系已如虫蛀梁柱,救不了华夏。

 北伐军马蹄声中,“工农联合”的宣言如金石掷地。昔年谭嗣同“流血启民智”之语忽现心头,方悟救国非一人一策可成。

 后那股红色力量席卷了大地,漫卷的红旗最终打破了百年屈辱,迎来了属于华夏崭新的年代。

 回首自己这一生,王鹰颇为感慨的叹了一口气,在卷末写下了:

 “救国非独器物之变、制度之争,更需唤醒亿兆民心。”

 “昔日张之洞言“中学为体”,康有为倡“君主立宪”,孙中山呼“三民主义”,皆如盲人摸象。唯民众觉醒、道路自主,方是破局之钥。”

 “救国如治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导,导不如与民同舟。”

 当他停笔时,宣纸已承载百年沧桑

 这一篇文章几乎凝聚了他此生的所有心血,猛然回首那段早已埋葬在内心之中的历史,的确是不胜唏嘘,凝望着笔下的文字,一时之间有些愣愣出神。

 好在以他强大的心态还是很快就将这状态扭转了过来,不由会心一笑自语:

 以我这一生的经历,我这一篇文章,若真是在科举殿试之中,当点为状元。

 时间渐渐过去。

 当沙漏上最后的一颗沙子落于瓶底。

 “时间到!”

 秀才考官那干哑的声音准时传了过来。

 袖袍一挥,所有人的试卷尽数飘了起来,向空中飘去,悬浮在半空之中。

 “本题没有正确答案,现由我来批复试卷。”说罢,他随手一挥,一张试卷飘到了他的手中。

 这张试卷便是坐在天道者这边最后一名的三痴和尚的。

 他的目光在三痴和尚的试卷上扫视,读的本不是很快,但也并不算慢,算是有在认真拜读。当读到文章之中有些优秀内容时,也是忍不住频频点头。

 文章全部读完之后,他说道:“倒也算是一篇佳作,就是视野小了些,算你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