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杨起的决定 会试开始(第2页)
………
大秦昭宁三年,春寒尚未褪尽,京城却已热闹非凡。春闱会试这一关乎天下士子命运的盛事,在万众瞩目中拉开了帷幕。
清晨,天色还未完全放亮,礼部贡院外已聚满了参加会试的考生。
秦钟身着一袭藏青色长衫,身姿挺拔,神色中透着自信与期待。
身旁的康近贤则微微皱眉,时不时整理一下自己的衣物,看得出他内心有些紧张。
万子墨双手抱臂,目光坚定地望着贡院大门,似在思索着什么。林羽轩、周逸飞、苏沐阳三人站在一起,小声交谈着,互相打气。
车玉堂、练九安、赵听涛、贾芸和贾兰也在人群中。贾兰年纪虽小,才十四岁,却一脸沉稳,丝毫没有怯场之意;
二十四岁的贾芸则显得有些兴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赵听涛微微仰头,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样。
随着一声响亮的锣声,贡院大门缓缓打开。考生们在差役的引导下,有序地进入考场。考场内,一排排号舍整齐排列,每个号舍仅有几尺见方,里面摆放着简单的桌椅。
秦钟走进自己的号舍,坐下后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
他看着面前的试卷,题目“如何处理与邻邦诸国之间的关系,若是发生矛盾,是战是和?”映入眼帘。
秦钟沉思片刻,提笔写道:“《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与邻邦相处,应以和为贵,和平交往,互通有无,方能共兴共荣。
然,若邻邦肆意挑衅,侵犯我国尊严与利益,亦不可一味求和。
如我大秦立国之初,北狄屡犯边境,烧杀抢掠,彼时若不奋起反抗,何谈国家安宁、百姓福祉?故战与和,当审时度势,以国家大义为准则……”
康近贤看到题目后,眉头紧皱。他咬着笔杆,思索良久,才缓缓下笔:“《孙子兵法》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乃不得已而为之。
与邻邦矛盾初起,当以谈判、外交手段化解,此为上策。若邻邦执意不从,且我国实力足以抗衡,方可一战。
但战之前,需权衡利弊,不可冲动行事。昔年,楚与齐争地,不考虑后果贸然兴兵,终致国力损耗,为他国所乘。故和为上,战为下,能和则和,不得已而战……”
万子墨目光炯炯,略一思索,便挥毫泼墨:“《尚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处理邻邦关系,关键在于自身德行与实力。
若我国德厚民富,邻邦自然心生敬畏,愿与我交好。
若发生矛盾,应先以德服人,展示我国的宽容与大度。若邻邦仍冥顽不灵,则需以武力威慑。如汉武之时,匈奴屡犯边境,武帝先以和亲安抚,后因匈奴变本加厉,
遂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出征,扬我国威,保边境安宁。是以,战与和皆为手段,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