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战争与和平(第2页)
换以前怎么可能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他心里有数,估计这条路是行不通了,自己还得为《色戒》找别的出路。
“好,我懂了。”说着这位拿起自己脏了的西装外套,就要起身。
“不不不,你没懂。”张远把他拦下。
“我也还没说完。”
“江老板,帝都爆肚,有四大家。”
“分别是爆肚冯,爆肚张,爆肚满,和爆肚王。”
“听名字您就知道,这是店家把姓氏冠在了招牌食物后边。”
“您还记得,咱们进这店的时候,门口挂的招牌吗”
江志墙来时就心情复杂,没怎么注意。
但通过和筷子,勺子上,都写了店家的名字。
“金生隆……”他看了眼后,轻轻念道。
随后便轻咦一声。
这也不是刚才他说的那四大家呀
还没带我来最正宗的店
但其实,就像四大天王总是有五个一样。
帝都爆肚四大家也有五家,那第五家,就是金生隆。
亦或者说,金生隆才是最出名的那一家。
由此,也引出了帝都小吃界的著名案件“二冯之争”。
其实金生隆,才是真正的爆肚冯,或者说,老帝都口中的那家爆肚冯。
这店子初创于光绪年间,创始人叫冯天杰。
二代目,也就是这位的儿子继承家业,并发扬光大,在帝都一举成名。
这位儿子名叫冯金生,这便是金生隆的由来。
于是之,马连良,裘盛戎,谭富英等演艺界名流,都是这家店铺的忠实拥趸。
因为生意太好,太出名,后来企业改制,东安门市场小吃铺改成国营企业时,便由八家铺子合并,以爆肚为主,成立了金生隆爆肚店。
而另一家爆肚冯的创始人叫冯金河,店铺在门框胡同。
金少山,荀慧生,尚小云,裘盛戎,谭富英等名流便是这家的老食客。
裘盛戎和谭富英这老哥俩是真爱吃爆肚,哪家都有他们。
这家爆肚冯,也在57年合营时,被并入了同框胡同的同羲馆饭馆中。
等于两家爆肚冯都被合营了。
但金盛隆依旧在干主业,而爆肚冯则被吞并了,成了饭馆中的单一门小菜。
冯金河这门,也因此断了传承。
直到改革开放,冯家第三代冯广聚才集合了几位本家兄弟,一块恢复了爆肚冯这老字号。
并且这位非常擅长炒作和宣传。借着改革春风,鼓励私营,要求各路名人领导来品尝,把自己打造成了私营小吃馆的标杆。
后来更是连上香江,宝岛的各路媒体,甚至还接受了央视的采访,并制作了记录短片。
一路往上,还曾被邀请到钓鱼台国宾馆参与国庆五十周年聚会,现场为国家领导制作爆肚。
可以说,爆肚冯经过这位的操作,已经成为了全国小吃知名品牌。
也引起了金生隆这边的注意。
“我们家才是爆肚冯啊!”
因为他们家没断过传承,所以四代人下来,一直是干这个的。
便去打听。
这才发现原来是另一个冯家。
并且对方还早早将“爆肚冯”的商标给注册了。
金生隆不光不能用爆肚冯的招牌,连店里的介绍,用品上,也不能带有“冯”字。
对方的意思是,这行姓冯的,只能有我们一家!
金生隆这边肯定不服啊。
干个小吃店怎么还给我姓氏都干没了
两家便由此开启了旷日持久的文斗武斗。
打过官司,骂过街。
支持者们,老食客们,也互相攻击,比较。
最后金生隆败诉,气鼓鼓的将自己的店铺介绍改为了“爆肚冫金生隆”。
把冯字中的右半边给隐去了。
就为了堵这个气!
至今,这俩店依旧争斗不断。
张远说完,江志墙更迷糊了。
为了一份爆肚,至于吗
“江先生,您不觉得,爆肚冯和金生隆,与大陆和香江影坛很像吗”
谁先来,谁后来,谁才能代表这一行
“这一家爆肚店,一年才能赚多少钱。”
“对于上头来说,电影这一年几十亿,才能赚多少钱”
全国烟民每天多抽一根烟,就能干出一个华夏娱乐圈的经济体量来。
“钱对从业者来说,很重要。”
“但对上头来说,并不重要。”
“名声,脸面,才是最重要的。”